宽带隙钙钛矿表面重构: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
来自 实验室仪器网
近期,科学家们在宽带隙(WBG)钙钛矿材料的表面重构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,显示出在太阳能电池应用中的潜力。这项研究旨在提高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,旨在增强电荷收集并减少离子迁移。该方法包括对钙钛矿富含缺陷的晶体表面进行纳米抛光,然后钝化新暴露的高结晶度表面,以提高其性能。在《自然通讯》发表。
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(PSC)因其高功率转换效率(PCE)而成为未来光伏(PV)技术的有希望的候选者。此外,人们正在探索钙钛矿/硅串联太阳能电池,以增强现有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。
为了使这些串联器件发挥最佳性能,稳定高效的宽带隙(WBG)钙钛矿至关重要。WBG钙钛矿通常由混合Br-I卤化物制成,但由此产生的晶体表面通常缺陷丰富。这些缺陷(包括成分空位和无序堆积)会严重限制WBG-PSC的效率,目前最高效率上限为22.95%。
最近的研究集中于去除或钝化这些晶体表面缺陷的方法。人们已经探索了使用WBG材料、二维钙钛矿、超薄绝缘材料和路易斯酸/碱钝化剂进行钝化等技术。然而,这些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类型的钙钛矿,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。
为了制备PSC,使用了两种钙钛矿前体溶液:1.67eV(Cs0.05FA0.80MA0.15Pb(I0.75Br0.25)3)和1.53eV(Cs0.05FA0.9MA0.05PbI3 +5%MAPbCl3)。PSC是在涂有NiOx纳米粒子和4-(3,6-二甲基-9H-咔唑-9-基)丁基]膦酸(NiOx/Me-4PACz)作为空穴传输层(HTL)的玻璃/氧化铟锡(ITO)基板上制造的。
为了进行纳米抛光,Al2O3纳米颗粒被热蒸发到样品的玻璃侧。随后使用C60、浴铜灵(BCP)和Ag等功能层对WBG-PSC进行表面重建。
由此产生的WBG-PSC与混合背接触(hybrid-BC)硅太阳能电池相结合,形成四端(4T)钙钛矿/硅串联太阳能电池。此外,通过将BCP和Ag替换为SnO2和氧化铟锌(IZO)透明层,将WBG钙钛矿顶部电池从不透明改为半透明(ST-PSC)。
使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(ToF-SIMS)、光致发光(PL)光谱、紫外光电子能谱(UPS)和开尔文探针力显微镜(KPFM)等技术对完整器件进行了表征。还使用数字源表记录了电流密度-电压(JV)测量值。
此外,还评估了设备的外量子效率(EQE)和操作稳定性,并由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进行了性能认证。
经过纳米抛光后,钙钛矿薄膜发生了显著变化。显微镜分析显示,纳米抛光有效去除了缺陷丰富的区域,露出了高度结晶的表面。该过程还抑制了钙钛矿晶体的离子迁移和不均匀性,解决了器件性能方面的关键挑战。
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量表明,纳米抛光后钙钛矿薄膜上的Pb0缺陷明显减少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(001)晶面的强度增强,表明纳米抛光方法成功去除了结晶不充分的区域。
纳米抛光钙钛矿薄膜的PL强度显著增加,PL峰出现轻微蓝移。此外,时间分辨PL测量表明载流子寿命明显改善,表明纳米抛光薄膜中的非辐射复合减少。
与未经处理的器件相比,纳米抛光PSC的性能显著提高,PCE、开路电压(VOC)和填充因子(FF)更高。还注意到磁滞的减少,这归因于超光滑的表面形态、与C60的能级匹配改善以及结晶不足区域的消除。纳米抛光器件的EQE与从JV测量得出的积分电流密度一致。
纳米抛光方法的有效性在1.53eV钙钛矿基PSC中得到了进一步证明,其PCE、VOC和FF也得到了改善。纳米抛光工艺应用于大面积(1cm2)器件,缩小后的效率损失从对照器件的1.12%降低到纳米抛光器件的0.39%。这一改进归因于纳米抛光后钙钛矿薄膜均匀性的提高。
研究人员通过纳米抛光成功对钙钛矿薄膜进行了表面重构,获得了超光滑的表面。该方法有效地去除了由于结晶不充分而导致的缺陷丰富的区域,有助于减少离子迁移并释放钙钛矿薄膜中的残余应力。
对于1.67eV不透明WBG-PSC,VOC和FF显示出显著改善,实现了23.67%的认证效率。相应的半透明PSC(ST-PSC)分别在0.12和1.0cm2的孔径面积下实现了21.7%和20.39%的认证效率。
此外,纳米抛光器件在1个太阳光照下以最大功率运行1505小时后仍保持了其初始效率的80%,表现出增强的操作稳定性。该表面改性技术可以显著提高WBG-PSC的性能。
文章标签:材料科学能源宽带隙钙钛矿科学科研动态 评论收藏分享
"宽带隙钙钛矿表面重构:推动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发展"相关
采购、售后(仪器设备提交仪器设备信息